在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茜草街道匠心社區,活躍著一群年齡在50歲至70歲之間的“銀發”志願者。他們愛“管閑事”,鄰裡之間出現矛盾,總有他們進行調解的聲音﹔他們愛“湊熱鬧”,逢年過節社區、街道開展文藝演出、居民活動等,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茜草街道匠心社區下轄4個安置小區,80%以上居民為“三線建設”時期的老國企職工及其家屬,其中30%以上為退休老人。繁雜的社區治理工作,僅靠街道和社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街道和社區想到了有效的辦法,那就是讓社區裡50歲至70歲的老人們發揮余熱,請他們共同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魏阿姨,你又在巡視小區啊。”今年70歲的老黨員魏顧靈是社區居民們的“老熟人”,她和另外幾位退休老黨員一起,每天都要在社區裡來回巡視,看看各小區的衛生情況,排查下有無安全隱患,聽一聽居民們的建議。
2019年開始,匠心社區在推進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積極引導老黨員、老參與,為群眾排憂解難,既實現了老有所為,也讓居民們在安樂祥和中享受幸福時光。據了解,社區在各小區成立了黨小組,黨小組又成立了“銀發先鋒志願服務隊”,推進社區黨建網格和治理網格“雙網融合”,讓300多名老黨員參與到社區事務管理中。
在社區,居民和居民之間,居民和物業之間,總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這個時候,“銀發”志願者們憑借自身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管理經驗,能夠很快地將這些矛盾化解掉。
比如,在匠心社區8區,居民邵先生家因為下水道時常堵塞,導致污水倒灌進客廳。為了這事,邵先生與物業公司鬧得不可開交,邵先生拒交物管費,物業公司也拒絕為他發放門禁卡。邵先生一度准備向法院起訴物業公司。
“銀發”志願者袁太華老人得知這件事情后,來到邵先生家進行實地查看,找到了問題所在,並將情況向物業公司作了反饋,同時也向物業公司管理人員指出其不發放門禁卡是錯誤的做法。物業公司在袁太華的勸說下,認識到了處理方式的不妥,隨即組織施工隊對下水道進行了修復,邵先生也補交了所欠的物業管理費。就這樣,一起糾紛及時得到化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區事務的增多,不少“銀發”志願者參與社區治理時也漸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社區分析認為,需要對他們進行科學系統的培訓。於是,從2021年開始,在匠心社區,一個通過專業社工組織的孵化、培育和聯動,推動低齡退休老人“樂活”“樂學”“樂益”,共筑“銀發家園”的社區治理新模式開始成形。
匠心社區推行“銀發實踐課堂”項目,選出6名老黨員成立“銀發家園”老黨員工作室(同年工作室成立黨支部)。這6位“頭雁黨員”覺悟高、經驗豐富,在他們的帶動下,建立了一支近30人的“銀發”骨干隊伍,再通過他們凝聚起一支規模大、熱情高、能動性強的“銀發家園”志願服務隊。
67歲的張友芳常年從事社區志願服務,除了參加社區志願活動外,一些鄰裡之間的矛盾,也在她語重心長的勸說下得以化解﹔68歲的劉寶成是社區的“熱心腸”,他是所住樓棟的樓長,積極幫助居民們干了不少事情……
隨著“銀發家園”的發展成熟,“銀發學院”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退休老人加入了各類興趣小組,如舞蹈隊、合唱隊、走秀隊……成員們通過學習和展示各種才藝,豐富了老年生活。在養老院、學校和街道、社區組織的文藝活動中,時常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逢年過節,他們包餃子、做點心、做月餅,和社區居民們共度歡樂時光。
年近七旬的鄧元蓉就是這些興趣小組中的一位積極分子。在她看來,參加文藝表演,不僅自己心情好了,還能給他人帶來歡樂,這樣的體驗很難得。
和鄧元蓉一樣,不少老人參與興趣小組后,紛紛遠離牌桌、酒桌,家庭更和睦、小區更文明、社區更和諧了。在江陽區匠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李相君看來,“銀發學院”讓“銀發”志願者們想要展示自己的意願也更強烈了。
2024年“醉美江陽年,春節天天樂”活動,“銀發”志願者在制作面點。曾凱攝
2024年“醉美江陽年,春節天天樂”活動中,在街道和社區的組織下,匠心社區的“銀發”志願者們積極參與其中。他們一起包餃子、包湯圓、蒸饅頭,隨后將這些美食送到附近社區的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手中,和大家一起分享年味、共度佳節﹔“五一”勞動節,街道和社工組織慰問活動,“銀發”志願者們又做了200余隻玫瑰花饅頭,送給堅守在一線崗位的勞動者﹔重陽節,他們來到養老院,為老人們包餃子、表演節目,共同度過了難忘的一天。
匠心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數為“三長廠”(長江挖掘機廠、長江起重機廠、長江液壓件廠)的退休老人,他們都是從東北地區響應國家號召來到瀘州,為“三線”建設奉獻了青春和汗水。他們在瀘州組建家庭,在這裡扎根下來。由於當年條件有限,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拍攝婚紗照。“銀發”志願者們充分發揮策劃和社交能力,組織了一次為老人們補拍婚紗照的活動。
活動現場,志願者為老人們准備了婚紗和旗袍等服裝,並邀請專業化妝師、攝影師為他們打扮、拍照,並精心布置了場地。此次活動為18對老人拍攝了婚紗照,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90多歲了。
蘇含貴和秦寶娟1966年從遼寧撫順來到瀘州,蘇含貴很感激志願者,他說:“幾十年過去了,瀘州越來越好,成了我的第二故鄉。年輕的時候來到這裡一切從簡,結婚沒有拍婚紗照,這次彌補了當年的遺憾。”
老有所為,如今,這群“銀發”志願者們依舊活躍著,為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貢獻著“銀發”力量。(彭茜、曾凱)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联系
Contact
关注BG真人